环评入门系列(三)报告表入门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概览
本篇讲解建设项目工程分析,主要内容及要求见下图,分为三个部分:
①建设内容
②工艺流程和产排污环节
③与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
(分别填充了三种不同颜色的底纹)。
一、建设内容
概述
本模块内容较多且繁杂,包括背景介绍、编制依据、生产内容及规模、主要工程内容、主要设备、主要原辅材料、物料平衡、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公用工程、平面布置等。
目的是介绍清楚建设项目的基本内容,通过工艺、设备、原料等初步判断项目可能产生的污染情况。
下面根据各块顺序一一介绍。
1.项目或企业概况
一个项目总有个说头吧。无论是一段话或者是一句话,都应该有个带入环节,否则就会显得突兀。指南上虽然未要求写这部分,基于上述原因,一般都会简短地介绍一下项目概况或企业概况。
如果是新建项目,此处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项目,包括建设单位名称、建设地址、建筑面积、生产内容及规模、主要生产工艺等,通过一段或两段话使他人快速了解项目的概况。
如果是改扩建、技改项目,一般首先介绍一下建设单位的大致情况(做过的环评次数、审批情况,现有生产内容及规模),然后引出本项目建设内容,并明确本项目建成后,企业的生产内容及规模。
2.编制依据
此部分指南上也未明确说明是否要写,但是由于惯性和文本规范的需要,笔者建议最好加上环评类别的判定过程,师出有名嘛,名正言顺。
许多地方的报告表都加了这部分内容,通过列表或者文字叙述判定了项目做报告表的原因。判定依据第一节课讲过,就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版)和各省市的细化规定。如果类别判定可参考如下表格。
同时此处也可根据当地发布的相关文件对是否可走告知承诺制进行判断。
3.工程组成
一般报告表项目工程比较简单,简述主要工程并列表给出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环保工程、储运工程、依托工程,给出各工程的功能和主要参数(面积、风量等)。
需要说明的是:
主体工程:一般为生产车间或生产线。
辅助工程:为生产配套的空压站、冷却塔、冷冻站等,(为生产中间环节而设)。
公用工程:为全厂配套的供水、排水、供电、蒸汽等。
环保工程:包括配套的环保设施,如除尘装置、有机废气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站、危废暂存间等。
主要储运设施:包括储罐、仓库以及物料的运输方式。
依托工程:主要是改扩建、技改项目,有些设施等为依托现有。
改扩建或者技改项目有依托工程的,有些时候还需要进行依托可行性论证。
比如改扩建后生成规模大幅增加,但某些主要工艺的生产设备不增加,就要说明现有设备是否能满足改扩建后的生产需要;再比如新增了一股废气,依托现有的废气净化设施,而且风机风量不增加,那么就要从风量、工艺、处理能力等方面分析依托的可行性。
依托可行性也可以在后面的第四章分析,这也是可以的。
4.生产内容、设备、原辅材料等
生产内容:
简述生产产品及规模,并列表给出主要产品及产能,改扩建或技改项目还应给出现有产能、本项目产能及本项目建成后全厂产能。
表格如下:
主要生产设备和原辅材料:
列表给出各生产单元(如果有细分)各设备的名称、主要参数、数量、(位置、功能)等。
列表给出各原辅材料的年用量、包装规格和最大贮存量(尤其是化学物质,涉及到风险评价的,必须有包装规格和最大贮存量)。
表格设计原则同上,分新建项目、改扩建或技改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在原辅材料及用量表后面,紧接着要列表给出主要原辅料的理化性质,一般包括CAS号、主要成分、形态、气味、密度、闪点、沸点、饱和蒸气压、急性毒性等。
同时笔者建议,在此表内增加两列,对各种原辅材料进行两类判断, 一是否属于VOCs物质,如果是标出VOCs成分含量百分比,二是否属于危险物质。这两个判断可为工程分析中的废气分析和风险分析打基础。
如果需要,将相关物质的MSDS文件作为附件放到报告的后面。
综上,该部分一般包含四个表,①产品及生产规模表、②主要生产设备表、③主要原辅材料表和④原辅材料主要理化性质表。
5.物料(元素)平衡
虽然指南上将物料平衡分析放在了“建设内容”这一小节,但是实际操作中一般写在“工艺流程和产污排放环节”小节,因为此节主要进行的产排污分析,而物料平衡必然根据产排污分析而完成的,所以一般在给出包括产排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工艺说明后,会进行必要的物料平衡分析。
不是所有项目都要进行物料平衡分析,但是如果涉及一类污染物、重金属等则会要求进行分析。
6.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一般明确员工几人、年工作天数,工作班制(白天一班、24h生产等),一般还需明确是否有食堂、宿舍、澡堂等。
7.公用工程
给排水:明确项目用水类别、用水量、排水量、计算依据等。
水平衡:有生产废水产生的,应绘制水平衡图。
用电:明确供电来源,用电量。
用热、用气、用汽:如果使用,明确来源,用量等。
8.简述厂区平面布置并附图
简述厂区主要厂房布置情况,比如生产车间、仓库、辅助设施的位置等。给出厂区平面布置图,同时也应给出生产车间设备布置图。
主要通过一两段话介绍清楚即可。
二、工艺流程和产排污环节
指南上的要求是:
简述工艺流程和产排污环节,绘制包括产排污环节的生产工艺流程图。
首先,绘制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
然后,针对工艺流程图上的每一个工艺步骤进行详细说明,说明的重点是进行工艺流程的描述和产污环节的分析(目的是分析产排污)。
说明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什么原料或物料,使用什么设备,进行什么操作,操作的参数如何(时长、压力、温度、密闭),污染产生的情况(主要为量、速率),此步骤完成后,物料或原料如何进入下一步骤,转移过程中是否有污染物产生等。
另外不要忘记一些在工艺流程图上未呈现的产污环节,比如设备维护、员工生活等,给出污染物产生情况。
上述分析完成后,应该列表汇总项目的污染源、污染因子等情况,并按废气、废水、固废、噪声等分类列表汇总。如下:
这一小节就是尽量介绍清楚项目生产工艺,通过生产工艺过程识别出污染物的产生情况,并最终列表汇总。
这部分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就是自己搞懂生产工艺,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新人的话多问自己几次,根据自己写的工艺说明,工人们是否能够很明白地进行操作生产。
三、与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
该小节内容的多少视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
新建项目往往写的很简单,改扩建或技改项目则复杂的多。
1.新建项目
新建项目利用的是一片空地或空置的厂房,基本不存在与项目有关的原有环境污染问题。
大部分审批部门都没有特别要求,只需要写“本项目属于新建项目,不存在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问题”即可。
少数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针对租赁空置厂房的项目,要求编制单位调查房东的环保手续情况及现在的生产情况(是否生产、生产内容及车间等),更甚者,还要求调查厂区内其他厂房入驻的企业的环保手续履行情况、生产内容等。
这个根据当地要求编制即可。
2.改扩建、技改项目
改扩建、技改项目,这一小节的内容就复杂的多了。
指南的要求是:
1.现有工程履行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排污许可手续等情况。
2.核算现有工程污染物实际排放总量。
3.梳理与该项目有关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
根据上述指南要求,我认为该部分至少要包含的内容有:
回顾现有工程情况及环保手续履行情况
简要介绍现有工程情况,与第一节课的企业概况内容差不多,包括现有工程进行过几次环评,现在的生产内容及规模等,环评及验收手续情况。
环保手续可列表说明:
同时,应明确回顾基准年企业的产品及产能未超出环评许可的产能。
回顾现有工程排污许可制度执行情况(是否按规定申领、类别是否正确、还有执行报告编制情况等,根据各地要求填写)。
现有工程的环保措施:
现有项目比较简单的话,可以列表回顾现有工程的环保措施。
如果现有项目相对复杂,那么就需要详细回顾了,分废气、废水、固废等。
废气方面回顾介绍各种废气产生源、废气收集方式、净化设施及工艺、排气筒及编号等,有必要的话绘制现有项目废气收集系统及排放系统图。
废水方面回顾介绍,废水产生源(点)、净化工艺、最终去向等。
固废方面回顾介绍各类固废产生、贮存及处置情况,明确贮存设施设置和固废处置的合规性(对合规性进行分析)。
达标排放分析:
根据监测报告,评价现有项目废水、废气、噪声排放达标情况。
核算现有项目污染物排放量:
根据监测报告核算现有工程各污染物的排量,或根据上年度执行报告进行核算,明确重点污染物是否超出环评或排污许可证的许可量。
“以新带老”:
根据回顾,梳理现有工程环境管理或手续等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并提出“以新带老”整改措施。
上述内容是回顾必须包含的最简内容,基本符合指南的要求。